关于历史上舍身取义和见利忘义的人物,可结合不同时期和事件进行梳理:
一、舍身取义的人物
荆轲
以“风萧萧兮,易水寒”为誓言,刺杀秦王嬴政,为燕国大义牺牲生命。
孟子
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以生命捍卫道义。
林则徐
面对英国侵略,坚决主张禁烟,被贬谪后仍心系国家,被俘后从容赴死。
文天祥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以身殉法,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誓言。
苏武
被扣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最终被流放至北海牧羊,以忠诚和毅力维护民族气节。
屈原
因忠于楚国,遭奸佞陷害,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
林觉民
黄花岗起义烈士,率敢死队冲击总督衙门,中弹牺牲,展现革命先烈的无畏精神。
二、见利忘义的人物
易牙
为博取君主欢心,连儿子都不要了,被《史记》列为“天下最恶”。
吴起
因母亲生病,为获取药引斩杀兄长,引发争议,被视为“人性异化”的典型。
吕布
三姓家奴形象,为利益反复无常,最终死于权力斗争,被《三国演义》批判。
吕奉先(吕布)
同样因利益背叛,导致家族覆灭,被后世视为忘义之举。
总结
舍身取义者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如荆轲、文天祥等;见利忘义者则因私欲损害道义,如易牙、吕布等。历史评价往往因价值观差异而不同,但舍生取义的精神更被普遍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