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被后世尊为“忠武”与“智者化身”。以下是其核心信息整合:
一、基本信息
出生地: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古琅琊阳都)。
家庭背景:祖父诸葛丰曾任东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早逝后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随家人迁至荆州襄阳。
主要成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推行屯田、联吴抗曹,提出《隆中对》战略,五次北伐中原。
二、政治生涯
早期经历:隐居隆中,研究兵法与治国之道,后因刘备三顾茅庐出山。
蜀汉丞相:刘备去世后,托孤于诸葛亮,主持朝政,推行改革(如严惩宦官、整顿法纪),注重农业发展与民族融合。
北伐与逝世:多次北伐中原未果,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追封“忠武侯”。
三、军事与战略
核心贡献:赤壁之战中联吴抗曹,奠定三国鼎立格局;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及连弩,提升蜀汉军事实力。
北伐特点:以“联吴抗曹”为总方针,但因粮草短缺、后方不稳等因素,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四、文化影响
文学成就: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名篇,体现忠诚与治学理念。
后世尊崇:被尊为“忠孝节义楷模”,“卧龙先生”成为智慧象征,其形象深入民间与文化。
五、历史评价
核心特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称,其忠诚、才智与战略眼光被后世高度评价,但部分观点认为其政治主张未根本解决蜀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