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出处
该典故出自 元·佚名《谇范叔》,原文为:“贤士,如今世上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的时节,也须穿着那鲜明衣帽,打扮的齐整才好。” 这句话通过对比衣着与品德,讽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 以貌取人现象。
二、典故内容与背景
字面含义
“罗衣”指古代服装,此处借指外表装扮;“先敬罗衣”即先关注衣着是否整洁、鲜明,再考虑人的内在品质。
深层讽刺
该句暗指世俗社会普遍存在 功利主义倾向,人们往往根据外在形象判断他人价值,而忽视真正的品德与才能。
三、相关历史与文学例证
历史案例
孙权曾因庞统衣着简陋而忽略其才能,后经吕蒙提醒才重用。2. 文学映射
- 《甄嬛传》中夏冬春以衣饰羞辱安陵容,而甄嬛则通过内在修养化解危机。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羽因相貌丑陋遭孔子冷落,后自修成学。
四、现代社会的延伸解读
尽管时代变迁,但“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例如职场中,第一印象往往基于外貌,但长期合作更依赖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该典故提醒我们,应超越表面,关注内在价值。
综上,这一典故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讽刺句,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表象与本质关系的长期思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