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量是指单位面积上降落的雪化成水后的深度,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其核心概念和要点如下:
一、定义与测量方法
定义 降雪量是通过将收集的雪融化后测量的水量来表示,反映单位面积上降雪的总量。
测量工具与标准
使用标准容器(如雨量筒)收集12小时或24小时内降落的雪,融化后测量水的深度。我国气象部门通常采用24小时降雪量标准。
二、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关系
换算关系
由于雪的松散性,1毫米降雪量通常对应1-1.5厘米的积雪深度,但具体数值受雪质(如密度)和地形影响。
示例
若观测到20毫米降雪量,实际积雪深度约为20×1.5=30厘米。
三、降雪量等级划分
根据24小时降雪量,降雪强度分为以下等级:
小雪: 0.1-2.5毫米 中雪
大雪:7.5-12.5毫米
暴雪:≥12.5毫米
四、特殊说明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因气候和地形不同,相同降雪量对应的积雪深度可能不同。例如北方雪质疏松,1毫米降雪量可能堆积1厘米以上。
观测规范:气象观测需标准化操作,确保数据准确性。
综上,降雪量是衡量降雪强度的重要指标,需结合积雪深度共同反映实际天气状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