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描绘沙场点兵、马疾弓强的热烈战斗场景,以及词人梦中回到军营的深切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解释:
醉里挑灯看剑:在酒醉中点亮灯火观看宝剑,表示词人在酒醉后仍不忘查看武器,体现出其忧国忧民之心。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军营,听到接连不断的号角声,反映出词人对军旅生涯的怀念和对国家安危的牵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形容军中生活的热闹和欢乐,将士们分享着烤肉,聆听着塞外的音乐,展现出团结和士气高昂的氛围。
沙场秋点兵: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军队在战场上阅兵,准备出征,表达了词人对战斗的渴望和对胜利的期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词人表达了自己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体现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可怜白发生: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已逝的无奈和悲愤,同时也暗示了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和词人的壮志难酬。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的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之后。陈亮是辛弃疾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都主张抗战。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是辛弃疾在鹅湖之会后、杭州重逢前的五年间所写。
通过这首词,辛弃疾不仅表达了对陈同甫的深厚友谊,也抒发了自己对抗金救国的坚定信念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