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公用系统是卫星中所有卫星都必须配备的基础性系统,主要用于保障卫星在轨运行的基本需求。这些系统具有通用性和模块化特点,可支持不同类型卫星的有效载荷任务。以下是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一、核心公用系统
结构系统 负责卫星的机械结构支撑,包括框架、舱段连接等,确保卫星在极端空间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热控制系统
通过散热、隔热等手段控制卫星内部温度,防止过热或过冷影响设备性能。例如使用热防护罩、散热片或液体冷却系统。
电源系统
提供卫星运行所需的电力,通常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组及电源管理模块,确保能量高效转换与存储。
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
通过推进器或姿态控制装置维持卫星在预定轨道和姿态,保障通信、观测等任务的正常进行。
无线电测控系统
实现地面与卫星的通信链接,传输控制指令和数据,是卫星“大脑”与地面的重要接口。
数据管理系统
负责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支持科学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其他关键系统
推进系统: 为卫星提供轨道维持和机动能力,部分系统可回收再利用(如实践十号收回舱)。 防护系统
推进剂管理系统:精确控制推进剂的消耗,延长卫星寿命。
三、系统组合与适应性
卫星平台(如服务舱、推进舱等)可组合成不同舱段,通过接口适配支持多样化有效载荷。例如,HiRISE望远镜相机通过专用接口与服务舱公用系统集成。这种模块化设计提高了卫星的研制效率和任务灵活性。
总结
公用系统是卫星的“基础设施”,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不同卫星通过更换有效载荷实现功能差异化,而公用系统则保持通用性。这种设计理念贯穿现代卫星工程,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平台化模式支持多任务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