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边际电价(System Marginal Price, SMP)是电力现货市场中的核心定价机制,指在满足系统负荷需求的最后一组电力供应者的报价。其核心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形成机制
基本定义 SMP是电力现货交易中,系统为满足新增负荷需求所允许的最低成本电价。它通过市场机制实时反映电力供需变化,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形成过程
每日同一时间,发电厂提交15分钟或1小时的竞价方案,报价从低到高排序。
系统按顺序累加电量,当累加量满足需求时,最后一个提交的报价即为该时段的SMP。
二、关键特性
市场调节功能
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侧调整出力,实现供需平衡。
边际电价上升时,反映需求旺盛,促使发电企业增加出力;反之则抑制过度发电。
分层定价体系
与系统平均电价不同,SMP不区分区域或节点,仅反映系统整体供需状态。
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节点边际电价(LMP)和分区边际电价(ZMP)形成多层次定价结构。
三、影响因素
供需平衡
需求侧变化(如工业用电波动、季节性负荷)直接影响SMP走势。
供应侧受机组可用性、燃料成本及环境约束限制。
网络约束
发电能力、输电线路容量等物理限制会影响边际机组的报价。
部分市场在清算时考虑网络约束,确保系统稳定性。
四、应用场景
电力交易结算: 作为现货电量的统一结算价,用于电力买卖双方的经济补偿。 市场信号功能
五、示例说明
假设某时段系统负荷需求逐步增加,发电厂A、B、C依次提交报价:A(280元/MWh)、B(250元/MWh)、C(220元/MWh)。系统优先选择成本最低的C机组,其报价220元/MWh即为该时段的SMP。
综上,系统边际电价通过实时竞价机制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代电力市场高效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