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聚类是聚类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是系统聚类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系统聚类(又称层次聚类)通过计算样本或变量间的距离,逐步合并或分裂形成层次结构,最终将所有对象聚为若干类。
分类
根据合并方向不同,分为两种方法:
自底向上合并法(凝聚型): 从每个样本作为独立类开始,逐步合并距离最近的样本对,直至形成最终类别。 - 自顶向下分裂法(分裂型)
二、关键步骤与方法
数据预处理 包括数据标准化、缺失值处理等,以确保距离计算的准确性。
距离度量
常用方法包括:
欧氏距离(直线距离)
闵可夫距离(切比雪夫距离)
马氏距离(考虑特征相关性)
其他距离度量方法。
层次结构构建
通过不断合并或分裂形成树状图(谱系图),展示数据间的层次关系。例如:
初始时每个样本为独立类;
计算样本间距离,合并最近样本对;
更新距离矩阵,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满足停止条件(如达到预设类别数)。
三、应用领域
系统聚类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包括:
生物学: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物种分类; 社会网络
金融分析:股票市场分类、风险预测。
四、与其他聚类方法的区别
非监督学习:系统聚类无需预设类别标签,通过距离计算自动形成分类;
与K均值聚类:K均值需提前指定类别数,通过迭代优化分配样本;系统聚类则通过层次结构动态调整分类边界。
五、评价指标
常用轮廓系数、Davies-Bouldin指数等评估聚类效果,确保同类内相似度高、不同类差异显著。
以上内容综合了系统聚类的核心概念、实施步骤及应用场景,涵盖其作为层次聚类方法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