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监督系统的名称和构成,综合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一、主要监督系统类型
监管系统 由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建立,负责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规性、风险状况进行宏观监管。例如中国银监会系统,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合规运行。
内控系统
银行内部建立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系统、业务中台系统、渠道服务系统等,用于实时监测和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例如风险管理系统通过AI技术实现交易过程风险实时探测。
事后监督系统
通过非现场监管(如数据分析和报告审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业务操作进行事后核查。例如事后监督子系统包含票证图像录入、识别、对账、审核等模块,构成完整监督流程。
二、其他相关系统
数字化监督执纪平台: 如商业银行数字化监督执纪平台,包含“码上监督”“联合监督”等功能模块,满足多元化监督需求。 人工智能赋能系统
三、系统关系图示(以事后监督系统为例)
```
+-------------------+
| 事后监督子系统 |
| - 票证图像录入模块 |
| - 票证识别模块 |
| - 对账模块 |
| - 票证审核模块 |
| - 系统管理模块 |
+-------------------+
| 数据管理子系统 |
| 查询子系统|
+-------------------+
```
各子系统通过数据关联形成闭环监督机制,确保业务合规性。
注:不同银行或监管机构可能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对系统名称和功能进行差异化设计,但核心逻辑均围绕合规性、风险防控与业务效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