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系统学说是由心理学家鲁利亚(K. L. R. Lu利亚)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脑功能理论,该理论将大脑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动态互动的机能系统,用于解释复杂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机制。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三个机能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激活与觉醒调节) 组成:
由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等组成,位于大脑底部。
功能:负责调节和维持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如注意力、动机等)。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组成:
主要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包括枕叶(视觉处理)、颞叶(听觉与记忆)、顶叶(空间与语言)及相应皮层下组织。
功能:负责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储存,是认知功能的核心区域。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组成:
涉及前额叶皮层等区域。
功能: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如决策、规划、抑制控制等高级心理活动。
二、系统的动态交互机制
协同作用:三个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反馈环路等机制紧密协作。例如,动力系统维持觉醒后,信息处理系统才能有效运作,而行为调节系统则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前两个系统的活动。
损伤影响:当某个系统受损时,其他系统仍可能通过代偿机制维持部分功能,但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例如,额叶损伤可能影响行为调节,而枕叶损伤则主要影响视觉处理。
三、与模块说的区别
模块说:认为大脑由高度专门化的独立模块组成(如视觉模块、语言模块),强调功能的专属性。
机能系统说:侧重系统的动态交互和整体性,而非单一模块的独立性。
四、应用与意义
该理论为理解脑损伤(如脑卒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框架,并为认知训练和康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通过训练行为调节系统可改善注意力缺陷问题,而信息处理系统的训练可辅助恢复语言能力。
总结:机能系统学说通过动态视角阐释大脑功能,强调系统间的协同与代偿,为神经科学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