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悬浮物(SS)超标的问题,需从源头控制、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一、源头控制与工艺优化
活性污泥系统优化 - 检查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调整曝气量、温度等环境参数,确保微生物对悬浮物的降解能力。
- 优化污泥回流比,避免污泥老化或膨胀,减少二次污染风险。
曝气与溶解氧管理
- 保证二沉池出口溶解氧(DO)不低于曝气池出水值(通常需低0.5-1mg/L),避免因缺氧导致污泥沉降性能下降。
絮凝与混凝剂调整
-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PAC(聚合氯化铝)加药浓度(150-300ppm),避免过量加药导致水质恶化。
- 尝试新型絮凝剂或优化加药方式,提高混凝效果。
二、运行管理措施
水质监测与反馈
- 实时监测SS、BOD₅、氨氮等关键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
- 定期检测污泥特性(如沉降性能、微生物活性),调整运行参数。
设备维护与升级
- 清洁或更换老化滤膜(如硝酸纤维滤膜),确保过滤效果。
- 优化二沉池结构(如斜板沉淀池),提高沉降效率。
工艺流程调整
- 在生化池出口或沉淀池进口加药,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加药位置和剂量。
- 调整系统运行周期,避免长期低负荷运行导致水质波动。
三、根本解决策略
系统整合与标准化: 结合工艺特点制定运行操作程序,明确各环节控制指标。 定期维护计划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出水SS,同时提升整体污水处理效率。需注意,加药等临时措施仅能缓解症状,需结合系统优化实现长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