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粤剧行当系统被称为 十大行当,是粤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角色分类体系。其具体构成和演变如下:
一、早期十大行当的构成
根据历史资料,粤剧早期行当体系包含以下分类:
末 (老生须生):主要扮演老年男性角色,如诸葛亮、包拯等;净
(花面):性格刚烈或滑稽的男性角色,如包拯、鲁智深等;
正生(中年男角):中年男性主角,如《三岔口》中的关羽;
正旦(青衣):端庄贤淑的中年或老年女性角色,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正丑(丑角):滑稽幽默的男性配角,如《三笑》中的包公;
员外(花面反派):富贵人家的反派角色;
小(小生/小武):年轻男性角色,如《白蛇传》中的许仙;
贴(第二花旦):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角色;
夫(老旦):老年女性角色,如《赵氏孤儿》中的赵太后;
杂(手下/龙套):群角或仆役类角色。
二、行当简化与六柱制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受电影行业冲击,粤剧剧团为缩减编制,将十大行当精简为 六柱制,具体包括:
文武生: 兼具文职与武职特点的角色; 小生
正印花旦:端庄秀丽的中年女性角色;
二帮花旦:活泼灵动的年轻女性角色;
丑生:兼具滑稽与男性特征的角色;
武生: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
三、行当划分的意义
突破单一角色限制:从“一专一能”到“一专多能”,提升了演员的表演能力;
适应表演需求:简化行当后更便于舞台调度和剧目创作;
艺术类型化特征:与京剧等剧种形成对比,体现粤剧独特的表演风格。
四、总结
早期粤剧行当系统通过“十大行当”的细致划分,奠定了粤剧表演的基础,而“六柱制”的形成则进一步优化了角色分类,使其更符合现代戏剧表演需求。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粤剧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和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