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系统的原理基于受激辐射和粒子数反转,通过光学谐振腔实现高度相干的光束输出。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激光产生的核心原理
受激辐射 当处于高能级(E2)的原子或分子受到能量为 $h\nu = E_2 - E_1$ 的光子激发时,会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E1),同时发射出一个与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波束、频率、相位一致)。这一过程是激光产生的基础。
粒子数反转(负温度体系)
为了实现受激辐射的持续进行,需打破热平衡时的玻耳兹曼分布,使处于高能级E2的原子数(N2)大于低能级E1的原子数(N1),形成粒子数反转状态。这种状态需要通过能量输入(如泵浦光)实现。
二、激光系统结构与功能
激活介质与抽运过程
激光介质需具备合适的能级结构,通过外部能量源(如电场、磁场或光泵浦)将低能级原子抽运到高能级,为受激辐射创造条件。
光学谐振腔
由反射镜组成的谐振腔用于形成高功率、低发散度的光束。腔长、反射镜角度等参数需精确设计,以确保光束在腔内多次反射后形成相干叠加,最终输出方向单一、发散度极小的激光束。
三、激光特性与应用
激光具有方向性、单色性、相干性等独特性质,使其在医疗、工业、通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医疗领域: 如激光祛斑通过特定波长光子破坏色素细胞,或通过热效应凝固组织实现精准治疗。 工业领域
通信领域:光纤通信依赖激光的高单色性和相干性传输信号。
四、其他相关原理
激光与普通光源的区别还体现在:
普通光源:如白炽灯通过电子跃迁产生光,光束发散度高,方向性差。
激光:通过受激过程实现光束高度聚焦,能量密度高,可精确控制作用范围。
综上,激光系统通过受激辐射和粒子数反转原理,结合光学谐振腔的调控,形成具有方向性、单色性的相干光束,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