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移动操作系统,由Google联合开放手机联盟(AOSP)开发,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现已扩展至智能电视、汽车嵌入式系统等领域。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一、核心定义
基础架构
基于Linux内核,但去除了GNU组件,属于定制化版本。
采用分层架构,包括内核层(如Binder IPC、显示驱动、输入设备驱动)、中间件层(如运行时库、框架)和上层应用层。
开发背景
最初由Andy Rubin于2007年开发,2005年被Google收购后持续优化。
定义“开放源代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开源,部分核心组件(如内核)仍受专利限制。
二、主要特点
开源性质
源代码公开,但部分核心技术受专利保护,因此称为“开放源代码”。
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定制和扩展。
跨平台能力
除移动设备外,还应用于智能电视、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生态系统
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商店(APK),涵盖社交、游戏、工具等海量软件。
支持多设备协同(如手机与智能家居设备互联)。
安全性与性能
内置安全机制(如权限管理、沙盒技术),但曾因安全漏洞引发关注。
优化了内存管理和电池续航,满足移动设备的资源限制。
三、市场地位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面临苹果等品牌的竞争。
在中国市场,华为等品牌通过鸿蒙系统(HarmonyOS)探索差异化发展。
四、技术演进
不断更新内核和框架,提升性能与安全性(如Android 13、14等版本)。
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应用。
综上,Android通过开源生态和跨平台能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但需注意其开源属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