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容灾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在异地建立冗余系统,确保在发生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时,业务能够持续运行或快速恢复。根据保护程度和技术实现,系统容灾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数据容灾
定义 数据容灾是指在异地建立与本地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同步或近实时的备份系统,确保在灾难发生时数据不丢失。
技术手段
- 数据备份: 定期将数据复制到异地存储设备或云存储中。 - 数据复制
特点 - 保障数据安全性,但业务需中断恢复。
二、应用容灾
定义
应用容灾在数据容灾基础上,建立异地完整的应用系统(包括主机、网络、存储、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实现灾难发生时业务的快速切换。
技术手段
- 应用备份: 通过虚拟化技术(如VMware)或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实现应用系统的异地部署。 - 自动切换
特点 - 保障业务连续性,实现“零中断”切换。
三、其他关键要素
指标评估
-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允许丢失的数据量。 -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
分类体系 根据保护范围,容灾系统可分为:
- 基础层:
数据容灾
- 核心层:应用容灾
- 扩展层:业务容灾(涵盖办公设施、通讯等全业务链)。
实施目标
容灾系统需具备预防性、快速响应和自动化能力,强调“未雨绸缪”而非事后补救。
总结
系统容灾通过数据和应用的双重保障,实现业务的高可用性。数据容灾是基础,应用容灾是目标,两者结合可构建全面的灾难恢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