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系统崩溃是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一、污泥龄不足
硝化菌生长周期长 硝化菌世代周期较长,通常需3-4倍世代期(SRT)才能形成优势菌群。若污泥停留时间(SRT)低于硝化菌最小世代时间的2倍(如F/M<0.15kgBOD/(kgMLVSS·d)),硝化菌无法充分生长和繁殖,导致硝化崩溃。
排泥过度或回流不畅
过度排泥会减少系统污泥量,导致单位污泥负荷升高;回流不畅则使污泥混合不均匀,泥龄降低,均会影响硝化效果。
二、负荷过高
有机负荷或氨氮负荷超标
当COD、BOD等有机负荷过高时,硝化菌与异养菌竞争溶解氧和底物,导致硝化菌被抑制甚至死亡。
系统启动阶段负荷过高
初期污泥量不足或停留时间短,无法承受设计负荷,易引发崩溃。
三、溶解氧(DO)不足
硝化反应需充足氧气,通常需维持2-3mg/L。当DO<2mg/L时,硝化作用受抑制;<1mg/L时完全停止。
四、pH值异常
硝化菌最适pH为7.8-8.2。pH<7或>9时,硝化细菌活性显著下降,甚至死亡。
五、温度不适宜
硝化菌在5-35℃范围内活性最佳。温度低于5℃或高于40℃时,代谢活动受抑制。
六、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
曝气设备故障导致DO不足;回流系统异常影响污泥分布;控制系统失灵引发参数波动。
七、其他因素
氨氮冲击: 大量氨氮输入会抑制硝化菌,导致崩溃。 化学药剂污染
生化滤材问题:长期未清洗或更换,硝化菌栖息地被破坏。
应对措施
调整污泥龄:
保证SRT≥5日,避免过度排泥。
控制负荷:
优化进水量和污泥回流,降低F/M值。
保障溶解氧:
通过曝气设备维持DO在2-4mg/L。
稳定pH值:
使用pH调节剂控制在7.8-8.2。
规范操作:
定期检查设备,避免药剂污染。
应急处理:
氨氮冲击时可通过加氯氧化分解,化学药剂污染需更换滤材并恢复生态平衡。
通过综合控制上述因素,可有效预防硝化系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