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解剖学中手骨部分的学习重点,结合实验指导和相关解剖学资料,主要考察内容如下:
一、腕骨结构与排列
腕骨组成 包括8块骨头,按近侧和远侧分为四组:
- 腕舟骨、月骨、三角骨(近侧)
- 桡骨、尺骨(远侧)
- 其他小骨头: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排列顺序与功能
腕骨排列呈“舟月三角豆”结构,具体功能包括:
- 支持手部活动
- 传导力量至前臂
- 参与手腕的屈伸、旋转等运动
二、手骨名称与功能
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尺骨、桡骨,主要功能为上肢运动和杠杆作用。
掌骨与指骨
- 掌骨5块,连接腕骨与手指
- 指骨14块(5块近节指骨、5块远节指骨、4块中间指骨),构成手指形态。
三、骨性标志与临床意义
骨性标志
- 腕部:三角骨底面有“豆”形关节窝,月骨有“钩”状突起
- 肘部:肱骨外上髁(鹰嘴)和内上髁(高尔夫球头)
- 手部:指间关节的关节面及掌指关节的“H”形关节结构
临床意义
- 通过骨性标志可辅助诊断骨折、关节炎等疾病,例如:
- 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时,三角骨底面出现压痛
- 肘关节脱位时,鹰嘴与肱骨外上髁关系异常
四、相关解剖结构
掌侧纵纹与背侧横纹: 掌侧为短纤维,背侧为长纤维,与手部功能相关 指腱与肌肉附着点
总结
系统解剖学手骨部分重点在于掌握腕骨的解剖结构与功能、手骨的名称及排列顺序,以及骨性标志的识别与临床意义。建议结合标本观察与记忆,同时注意各骨之间的力学关系。